“巴东组”上镶“玉带” ――中国中铁七局集团武汉公司宜(昌)巴(东)高速公路建设纪实 有一种信念,不用文字去描绘,就能从“人都站不住”的山地陡坡和深谷沟壑中挺拔而起的桥墩上,感受到他们对事业追求的执着与坚韧; 有一种精神,不用辞藻去粉饰,就能从穿越破碎围岩带的千米隧道和旱涝交织的极端环境中,体悟到他们与自然抗争的坚强和伟大。 ――题记 革命老区,往往和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等词语相联系,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曾经也是如此。然而,国家西部开发战略中六百里川江三峡库区北岸唯一的陆上快速通道――宜(昌)巴(东)高速公路的修建,正在改变着这一现状。 ![]() 高墩施工(杨静摄) 为早日建成打通巴东县城及长江流域各乡镇“上川下广”的快速通道,加快带动沿线经济社会发展,中铁七局集团武汉公司近600名建设者在巴东这片烈士鲜血染红的土地上,在沟壑纵横的崇山峻岭中,沉着应对“巴东组”世界公认地质难题,砥砺奋进,创先争优,唱响了一曲新时代筑路工人的英雄颂歌...... 打蛇棍、安全带、拔河绳。山地陡坡让人无法驻足。从平原到山区,地形、地貌、地势的巨大反差,没能动摇建设者在艰难的施工环境中建设宜巴高速、造福沿线人民的坚定信念 “群山绵延,山高坡陡。路是羊肠小道,满山都是茂密的树木和荆棘,经常有不知名的蛇冷不丁地窜出来。”“第一次从从平原到山区施工,很不适应,走路都感觉困难。” 2009年7月底,时年35岁的项目经理刘凯和27岁的项目总工(时任工程部长)于泽刚带领先头部队进场“踩点”,面对山区和平原施工的巨大反差,特别是即将在世界公认地质难题“巴东组”地段展开施工,在平原、丘林地区干惯了的他们不由倒吸一口凉气,在这里施工,难! “我当监理20多年,这里的条件是最艰苦的!”业主第四高监办监理组黄组长对记者说。 平原地区,设计桩位的两个点之间也就三四百米,十几分钟就能走到对面。在这里,却要花上一两个小时绕道从一座山头翻到另一座山头。刘凯项目部施工的25标段,5.46公里的线路里程,设计院仅是交桩就足足花了两天的时间! ![]() 高填路基施工(邹昌成摄) 地形不熟,环境不熟,他们便请来当地人作向导。没有道路,砍刀砍出来;防止蛇咬,手拿打蛇棍,脚蹬长筒靴;山坡陡峭,安全带、拔河绳随身携带。上百个加密桩所用的砂石料和水,全靠技术员们背到现场。有时为了埋设布在深涧里的加密桩,他们不得不背负仪器和材料顺着山上放下的绳索滑到沟底。要完成这样的两个加密桩,于泽刚和两名实习生得用整整一天的时间。中午就在现场啃方便面,喝矿泉水,每天都是晚上八九点钟才收工。在地形复杂,地面复测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他们愣是只用5天时间便完成了全线控制网的复测,并且在25天内完成了全部地面复测工作。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山区施工便道上运送物资的艰难,一般人很难想象。项目所需的各种物资设备多达上万吨,且绝大部分都从武汉、郑州调运。“很多司机师傅进入巴东坡陡、路窄、弯多的公路,都提心吊胆。尤其是进入施工便道时,说什么也不敢再前行一步,只得换项目部的司机把车开进工地。”项目部物资部长李建文说。 心中有信念,再苦不觉难。在项目经理刘凯的带领下,员工们一鼓作气,不到20天就完成了项目部驻地、中心搅拌站、中心试验室的建设,一个多月完成了地形、地质、水系、30公里便道规划、道路改迁等施工调查工作,并且在征地和施工便道不具备开工条件、大型施工设备无法到达现场的情况下,他们用人工把施工井架、水泥、砂石料、水等像蚂蚁搬家似地一点一点搬到现场,于 ![]() 建设中的周家坪大桥(邹昌成摄) “25标段涵盖了桥梁、隧道、路基、收费站、服务区等高速公路的所有项目。在‘巴东组’这个特殊地段施工,本身就极具挑战性。把这条公路干下来,以后所有的高速公路都不在话下。”工程部部长朱智泉道出了项目部全体员工的真切感受。 山体滑坡、滑塌,地质灾害频生。山洪爆发、干旱无雨,极端气候给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困难。这些,没能阻挡建设者面向前方风雨兼程的前进步伐 25标段复杂的地形地貌,在员工们看来还不算什么,“巴东组”的特殊地质才是施工真正的拦路虎。 项目部承建的25标,桥隧比为80%,其地质情况在宜巴高速全线最为复杂,包括周家坪等5座大桥、雷家坡隧道、巴东互通立交和巴东服务区在内的全部5.46公里,都处在“巴东组”特殊地层带上。近千米的隧道、19个桥梁空心高墩(最大墩高52米)和776片桥梁的预制与架设,成了工程施工的难点。 ![]() 浇注混凝土(罗运成摄) 为攻克“巴东组”难题,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业主专门成立了由国内多所高等院校地质专家组成的“地质监控组”,在30公里范围内展开监测研究。项目部也布设了50多个监测点,全力配合监控组开展工作。 施工难,山区施工更难。由于25标所处巴东县位于长江三峡的中部,属热带季风气候区,湿润多雾,雨量充沛,防洪工作极其困难。去年7月15日,巴东历史上5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引起山洪暴发。这场突如其来的“不可抗力自然灾害”,造成项目多处桩基、桥台被泥石掩埋,主线路及填方滑塌,路堑边坡滑坡,施工设备及材料被大水损坏或冲走,水毁损失高达250多万元。 守着长江没水喝。特殊地质在暴雨过后竟然存不住水。 去年还是个多雨的年份,今年前5个月却久旱无雨。进场以来,项目部的施工、生活用水都是到30公里以外去拉。记者算了一笔账,仅施工所用的2万多立方水,假如一家三口按月均用水3吨计算,要用到第500年! 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为了中铁七局集团的品牌,为了武汉公司的声誉,建设者们毅然决然的在大山里顽强地奋斗着、坚守着。 站直是山,弯腰是梁,穿越世界公认地质难题上最大的“筑路禁区”,把长长的“金色玉带”镶嵌在六百里川江三峡那如诗的画廊之上,他们谱写了一部山区公路建设史上的英雄史诗 绿色环保先进集体、“双创双优杯”劳动竞赛三等奖、“先行号”劳动竞赛一等奖……荣誉的背后,是建设者甘苦与共、创先争优的感人故事。 “一个班子的团结,经理和书记的配合太重要了,因为两个人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全局。”刘凯说。 高墩施工、隧道掘进、桥梁铺架、爆破现场,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形势教育、思想工作、创先争优、文娱活动,稳定队伍、凝聚人心的桩桩件件,他们事事相商、心气合拍。党工委书记屈厚义和项目经理刘凯这对“老少配”,用一心为公的表率作为,赢得了员工们的真心拥戴。 凝聚合力才能克难攻坚。为激发参建人员的建设热情,项目党工委将创先争优和业主开展的“先行号”劳动竞赛结合一起,在员中和协作队伍中开展了以“比科学组织,看工程进度;比标准施工,看工程质量;比平安创建,看施工安全”等为主要内容的“六比六看”竞赛活动,每月奖罚兑现。对涌现出的如常务副经理赵佩武等先进典型,党工委及时宣传,用典型的巨大示范和激励作用,引导全员比学赶超。整治开裂的挡墙,重修垮塌的护坡,路基填筑、高墩施工、桥梁架设等几十个工作面上,处处都有共产党员和青年突击队员冲锋陷阵的身影。 “虽然很辛苦,但是很充实。”作为平均年龄只有25岁的年轻技术团队的领头羊,总工于泽刚在方案编制、培训学习、集中商讨、现场实践等方面总是一马当先。为了保证罗家屋大桥连续箱的施工质量和安全,他把宿舍“搬”到工地,每天在现场进行技术指导;为了保证施工控制网的精度,他每季度组织复测一次;为了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加快施工进度,他积极与业主、监理沟通。李家湾滑坡体路改桥、巴东服务区边坡防护、雷家坡滑坡综合治理等变更方案,都顺利通过专家组评审。妈妈因病紧急住院时,恰逢隧道施工关键时刻,桥梁高墩也刚刚开始,为了不影响现场施工,于泽刚毅然选择了坚守…… 把好工程质量关是每一个员工的“天职”。一次,工程部长朱智泉发现一台强夯机在同一个点的强夯次数没按规范进行夯实,便以手机拍摄的视频为证,当场就对施工队下达了施工整改通知书。还有一次,他到一处护脚墙检查,发现施工队伍的进度“过快”,于是责令负责人现场开仓检查,结果发现片石挡墙内部砂浆不饱满,便立即要求整段护脚墙返工重来。原以为进度“快”就能蒙混过关,哪知道“偷鸡不成蚀把米”。 共产党员王中华在拌和站材料管理和收方工作中,坚持原则、铁面无私。凡是质量不合格的砂石材料,他坚决拒收。为此挨了不少骂,甚至还挨过打。为了维护项目部的集体利益,面对偷窃行为,他敢于挺身而出、制止揭发。他的一心为公,为项目部挽回了5万元的经济损失。 “年轻人做什么都要做好,不能让领导失望,更不能让自己失望。”2010年11月,正在罗家屋大桥负责技术工作的24岁的苏首强,患重感冒持续高烧半个多月,可他从未间断白天上工地指导,晚上看图纸、做内业。由于长期处于暴晒之下,苏首强来工地才几个月,同事就打趣地问他,你这是从哪儿来的呀,这么黑?哥哥一年多后见到他,十分惊讶地说:“你黑的连我都认不出来了!” “有因为连续一周的测量放线累得筋疲力尽,也有为解决一个技术难题彻夜不眠,更有为解决现场施工难题不停地奔走。但我从不抱怨,因为领导的支持与肯定,甚或一句简单的问候,让我觉得一切都值。更重要的是,我在这里感到充实,感到了成长的快乐。”负责隧道工区技术工作的年轻技术员罗诗招在日记中写道。 (邹昌成 杨静 车春兰) |
GMT+8, 2023-12-6 16:19 , Processed in 0.026315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