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沪杭 ――中建二局沪杭铁路客运专线施工纪实 “亮剑”绝非莽夫之勇,率性而为,而是勇猛与谋略的完美结合。“亮剑”的目的,不是为了光荣的牺牲,而是为了骄傲的生存。――题记 由中建二局土木公司承担施工的沪杭高速铁路工程主要包括横潦泾特大桥和轨道板预制铺设两个分项工程,主要为钻孔灌注桩、墩台、现浇箱梁、无砟轨道板预制和铺设。合同额8.3亿,总合同工期18个月。被称为公司乃至局、总公司铁路施工历史上“工艺技术第一难、压力风险第一高、施工精度第一严、技术创新第一次、挂蓝跨度第一大”。 生死之战 众所周知,跻身世界500强的中建股份公司在国内房建施工领域始终是不可撼动的“龙头老大”,然而,在国内高铁施工领域却是“新军”。沪杭高铁施工的成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中建股份在高铁施工领域乃至产业结构调整上都将起着决定性作用。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然而,参战将士心里清楚,他们面对的,将是怎样的一场恶战。有人用“五个前所未有” 对这场生死对决的战役进行了高度概括:一是规模之大前所未有,对于中建二局土木公司来讲,是讫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工程项目,按实际有效工期计算,每月必须完成6000多万元以上的产值方可满足工期要求,另外在组织社会资源方面,最多时外协队伍达50多支,施工人员达3000多人;二是工期之紧前所未有。整个工程从开工到竣工只有18个月,而线上施工只有14个月,除去进场前期准备的一个月,实际有效施工时间仅仅13个月;三是难度之高前所未有。所施工的路段地处黄浦江畔,深桩基、大孔径前所未有,梁部施工,有吊篮、支架、移动模架,只要是当前桥梁施工的工艺,应有尽有,可以说是桥梁施工的博览会;四是对技术要求之精前所未有。成品轨道板长宽高的精度误差必须控制在 横潦泾特大桥 生死之战,引起了中建股份公司上下的高度关注。原中建股份公司董事长孙文杰、现任中建股份公司董事长易军,中建二局董事长陈建光、总经理罗世威、副总经理王秋山,中建二局土木公司总经理刘建波、党委书记张国利等领导多次到项目指导慰问,排忧解难。各级领导的关注和关心,给参战员工以巨大的鼓舞和力量。 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土木人没有退缩不前,而是勇敢亮剑,毅然扛起“中国建筑”这面大旗。各路精英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从八方汇集沪杭,迅速组建起300人的施工团队,在黄浦江两岸摆开战场,拉开沪杭高铁建设的攻坚战。 兵贵神速 孙子曰:兵之情主速。曹操的谋士郭嘉也曾言:兵贵神速。中建二局沪杭铁路客运专线项目经理丁卫华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进场伊始,项目部就提出了“节奏快起来,形象亮起来”的工作要求,以“快速反应、快速适应、快速推进”的沪杭速度,不断完成中建文化与铁路文化的融合,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工期、技术的超越。 中建二局土木公司施工的移动模架浇筑箱梁 中建文化以其合同履约式的精细化管理模式,闪耀着理性的光芒,而带有浓厚行政色彩的铁路施工文化,带给我们的则是斗士般的勇敢和强悍。而如何快速适应“铁路文化”成为参战人员必须迈过的第一道“门槛”。为此,项目部提出了三项措施。一是以快节奏来适应高强度。项目部根据指挥部下达的周计划,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将任务量化到每一天,落实到每一个人,关键节点的时间刻度细化到小时,结合铁路施工的特点、管理方式等及时调整薪酬体系、奖惩制度,每周总结考核一次,及时兑现奖罚。二是以整体合力提升执行力。项目参战人员来自全国各地,如何形成有机的战斗集体刻不容缓。为此,中建二局土木公司总经理刘建波提出了“三个保证”的要求。即项目部全体参战干部职工必须保证在思想上高度统一,项目部的各项决策必须保证不折不扣执行,必须保证项目部人、财、物的统一管理集中调配。三是以“两个转变”来适应“铁路文化”。在充分发扬中建“铁军精神”的基础上,实施作风转变和思想观念转变,形成“快节奏、敢领先、作风硬、执行力强”的工作作风和“自我加压、自我超越”的思想观念。 翻开主管项目施工生产的副经理屈书安的施工日志,上面清晰地记载着一个个不平凡的日子: …… “37天完成第一个拌合站的建设并通过验收;不到4个月时间完成 攻坚克难 项目管段内横潦泾特大桥有平均桩长达90多米的大直径深孔桩基1915根,最大直径为 大基坑的开挖和支护同样面临着软土带来的塌方威胁。在采用拉森桩围护的基础上,技术人员创新性地增加内支撑抵抗围堰外土压力,运用混凝土对基坑封底,防止钢板桩变形,确保支护的安全,有效避免了围护材料的损耗,减少了项目重复性投入。在水中墩承台施工中,项目优化方案,直接采用钢吊箱代替拉森桩围堰,施工简便快捷,节约工期15天,节约成本80万元。 在简支梁施工中,项目部一次性投入4套移动模架制梁,是沪杭客专唯一一家采用该工艺施工的单位。移动模架造桥机集模板、支撑系统,过孔功能于一体,使箱梁钢筋绑扎、混凝土养护,模架的转场在高空中“一气呵成”,机械化程度高,操作必须精准无误。移动模架过孔时,提供动力的4个油缸要同步行动,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安全事故。该项目是首次接触运用移动模架施工。他们抽调施工经验丰富的技术管理人员组建专职管理机构,在外聘专家的指导下开展科技攻关,研究了各工序间的并行搭接关系,采用了完善的冬季保温、雨季防水措施,压缩了非关键工序上的施工时间,实现了平均每套12天完成标准跨施工的高速度。技术人员系统梳理了移动模架施工中存在的主要危险源,确定了20类卡控项目,50项卡控要点,落实到人,做到了质量安全生产零事故,被树为上海铁路局“标准化管理示范点”,接受了全局铁路建设系统的观摩。 沪杭客专 无私奉献 甘于奉献是一种自觉自愿的付出,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土木人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这一注解。沪杭项目虽地处上海,但超乎想象的紧张和繁忙,使人没有时间去光顾,“大上海”依然是他们心中的向往。“白加黑、五加二”是参战员工对一周七个工作日的调侃。白天工作十个小时,晚上还要整理内业资料,工作、再工作就是参战员工生活的全部。 江南的夏季,骄阳似火。参战员工中多少人从早到晚坚守在现场,几个月下来,天蓝色的中建工作服晒成了白色,黝黑的脸庞一层又一层的蜕皮。最酷热的日子里,甚至每天都有人晕倒在工地现场,然而,没有人叫苦叫累,更没有人退缩。 六月中下旬,上海就进入梅雨季节。台风过后,阴雨连绵二十多天,不少人都得了感冒,生病人数最多时达到34人,但没有一人请病假。有的病倒了才被同事送进医院,可在病床上,他们还念叨着手头的工作,身体稍有好转,他们就不顾医生的劝阻,义无反顾地回到施工现场。 在沪杭项目,几乎每天都有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 测量大队队长焦克滨妻子临产,他回家看一眼就赶回了工地。年迈的母亲由于照顾儿媳和孙子,操劳过度,生病住院,而他只能颤抖的拿着电话,默默流泪。深知“自古忠孝难两全”的他,用疯狂的工作,强迫自己忘掉那揪心的牵挂,只有在稍纵的闲暇中,才能看到他面对家乡的方向,轻轻地说着对不起…… 在沪杭项目,有4位员工亲人离开人世时,仅是匆匆的回家探望,随即就赶回了工地;有3位年轻的员工当了爸爸,却无法回家看看儿子满月的笑脸;还有几个年轻人把婚期一拖再拖;有10多人因工期紧张而放弃了成人高考、建造师的考试…… 黄埔江见证了这一桩桩感人的故事,她静静地流淌,似乎在轻轻地诉说;横潦泾特大桥则以其伟岸的雄姿,昭示着建设者的智慧和坚强。这江水连同横跨江水的桥,构成了上海松江最美丽的风景,她们是建设者永远的丰碑! 这丰碑,也是中建股份进军高铁的里程碑,她必将在中国建筑的创业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耿永生) |
GMT+8, 2023-12-6 16:43 , Processed in 0.02422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